卷二-《史记》


    第(2/3)页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住在里巷左边的贫民去守卫渔阳,共有九百人中途在大泽乡驻扎。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这一行人中,还当了屯长。正好遇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他们计算了日程,肯定不能如期到达渔阳了。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都是要被杀头的。陈胜、吴广就谋划道:“如今如果逃走,被抓回来是死,如果举事起义,失败了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自己打天下而死怎么样?”陈胜说:“天下百姓忍受秦朝残暴的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由他来继位,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的缘故,皇上不喜欢他,所以派他领兵到外地驻守。如今有的人听说他并没有罪,竟然被二世杀害了。老百姓大都听说他是一个很贤德的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本是楚国的名将,曾多次立功,对士兵很爱护,楚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亡在外。现在如果我们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民起义,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我们。”吴广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他们就去找人占卜吉凶,占卜的人明白他们的意图,就说道:“你们的事都能办成,一定能够建功立业。可是你们向鬼神问卜了吗?”陈胜和吴广听后很高兴,揣摩占卜人的意思,说:“这是教导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起威望啊。”于是就用朱砂写了“陈胜王”这三个红字在一块白绸子上,将绸子偷偷塞进捕鱼人捕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那些戍卒们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中的帛书,自然感觉很奇怪。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附近的一处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夜间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唤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深更半夜里听到这种声音,都吓得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晨,戍卒们议论纷纷,都对陈胜指指点点,十分关注。

    吴广平素就爱护别人,大多数戍卒都愿意为他出力。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当着他们的面扬言要逃跑,为的是激怒将尉,惹他当众来侮辱自己,借以挑起众戍卒的义愤。将尉果然鞭打吴广,将尉拔出佩剑,吴广奋起,夺过剑来杀死了将尉。陈胜在一旁帮助他,一起杀死了两个将尉。随即他们召集了所有戍卒说道:“大家都在这里遇上大雨,误了期限,按规定是要杀头的。即使不被杀头,将来肯定也有十之六七为守边而死去。何况大丈夫不豁出命来便罢了,要豁出命就应该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只有贵族才能当吗!”众戍卒听了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甘愿听凭您差遣。”于是他们就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举事起义,以顺应民众的意愿。大家都袒露右臂宣誓,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用将尉的头做祭品来祭天。陈胜自命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打大泽乡,攻克大泽乡后又攻打蕲县。攻克蕲县后,就让符离人葛婴率兵去攻取蕲县以东的地盘。而他和吴广则西进一连攻克了铚、酂、苦、柘、谯几个地方。他们一边进军,一边不断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之时,已拥有六七百辆兵车,一千多骑兵,好几万士兵了。攻打陈县的时候,正好那里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留守的郡丞率领军队与陈胜的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结果起义军赢了,郡丞兵败身死,于是起义军就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德高望重的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当地豪杰开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执利刃,为民众讨伐并诛灭了无道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起楚国的政权,论功劳您应该称王。”于是陈涉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就在这个时候,各郡县不堪忍受秦朝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他们的官吏,宣判官吏们的罪状,杀死他们以响应陈涉。

    陈胜称王前后共六个月的时间。称王之后,便建都陈县。过去一位曾经与他一起扛长活的老朋友听说他做了王,就来陈县找他,敲着宫门说:“我想见陈涉。”守宫门的官吏见他如此无礼,要把他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自己是陈涉的老朋友后,才放开他,但还是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来时,他过去拦路大声呼喊陈涉的名子。被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他,并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进了宫门,看见宫殿陈设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你这个大王当得真是阔气啊!”楚人方言里在惊讶时把“多”称为“夥”,所以天下人流传着将草头王称为“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源自这个故事。这位客人在宫里宫外讲话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逢人就讲陈涉的一些不体面的旧事。有人就劝告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言乱语,这有损您的威严。”陈王就把那个客人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老朋友都纷纷主动离去,没有再来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为中正官,胡武为司过官,专门考核群臣的修为,纠察群臣的过失。诸位将领攻占了土地后回到陈县来,稍不服从朱房、胡武的命令,就抓起来治罪,以对群臣吹毛求疵来向陈王表达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根本不交给下面负责司法的官吏审理,而是自己擅自治罪。陈王却偏偏很信任他们。因为这些缘故,众位将领们就不再亲近依附陈王了。这就是陈王失败的原因。

    虽然陈胜已经死了,但他所封立派遣的众位侯王将相终于灭了秦王朝,这是陈涉首先起义来反秦的结果。汉高祖统治时,为陈涉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守墓,到现在仍按时杀牲畜来祭祀他。

    外戚世家

    窦太后是赵国清河观津人。吕太后尚在世时,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服侍太后。后来太后将一些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位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出宫的宫女之列。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比较近,就请求主管遣送这些宫女的宦官:“拜托您一定把我的名册放进派往赵国的宫女队伍里。”宦官忘了这件事,错将她的名册放进派往代国的队伍里了。名册呈上去后,吕后下诏说可以,应当起程了。窦姬痛哭流涕,怨恨那个宦官糊涂,不想去代国,经过逼迫,没有办法了她才肯动身。到了代国后,偏偏代王特别宠爱窦姬,先是生下女儿名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代王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在代王尚未登基做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做了皇帝之后,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接连病死。在孝文帝即位几个月后,公卿大臣请求孝文帝立太子的时候,窦姬的大儿子就成了所有公子中年龄最大的了,于是被立为太子。窦姬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第二年,又立窦姬的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后又改封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亡,安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向有关官员下诏,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清河设置园邑二百户,由长丞侍奉看守陵墓,一切都按照灵文园(薄太后父亲的陵园)的规格和礼仪办。

    窦皇后的哥哥是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在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寒,被人拐走后卖了,家里人都不知道他被卖到哪里。他被转卖了十几家,最后被卖到宜阳。少君为他的主人进山烧炭,晚上共有一百多人睡在山崖下,结果山崖崩塌了,其他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一人脱险。他为自己算了一卦,算出几天之内他将要被封侯,就找了个机会跟从主人去了长安。听说刚被封立的皇后姓窦,她的家乡在观津。虽然广国离家时年龄还小,也还记得自己老家的县名和自家的姓,还记得曾与姐姐一起采桑时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记忆当作证据,广国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是皇后的弟弟。窦皇后向文帝禀告了这件事,广国即被召见,问了他一些问题,他一一详细地说明了情况,果然是他。又问他还能提供什么证据,广国回答说:“姐姐离开我往西去的时候,我们是在驿站的屋子里诀别的,姐姐乞来米汤给我洗头,又讨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我们才分别的。”于是窦皇后就抱住弟弟痛哭了起来,泪如雨下。左右侍从的太监、宫女们也都伏在地上哭泣,一起陪着皇后悲伤。于是皇上赏赐给他很多田地、房舍和金钱,给窦氏兄弟以封赏,让他们迁居长安。

    绛侯周勃、将军灌婴等人都说:“我们这些人还活着,可是我们的命都悬在窦氏兄弟的手里。他们两人出身低微,不可以不给他们选择好的师傅和宾客,否则,他们又会再次效法吕氏闹出大事来。”于是就让年长而又品行端正的先生和他俩在一起。由此窦长君、窦少君都成为谦恭礼让的君子,不敢凭借他们尊贵的地位而对人傲慢骄横。

    卫皇后字子夫,出身微贱。可能是她家号称卫氏,她的家位于平阳侯的封邑里。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姬。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好几年都没有儿子。平阳公主找到了十几个良家女子,精心地打扮她们并把她们都安置在自己家里。武帝在霸上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礼仪回来时,顺便去看望平阳公主。公主让美人都出来见武帝,这些美人武帝都不喜欢。饮完酒之后,歌姬进来了,武帝看见这些歌姬后,只相中了卫子夫。这天,武帝起身换衣服,子夫侍奉他,于是她在皇帝的衣车中得到亲幸。武帝回到座位后,非常高兴,赐黄金千斤给平阳公主。公主顺势奏请皇上把卫子夫带入宫中。子夫上车前,平阳公主抚着她的背说道:“走吧,好好吃饭!努力吧!如果哪天尊贵了,别忘了我。”子夫入宫一年多,竟然没有再次得到皇上的亲幸。武帝挑出一些不中用的宫人,打发她们出宫回家。因而卫子夫得以再次见到武帝,她哭泣着请求皇上让她出宫。皇上对她产生怜爱之情,就再次亲幸她,于是子夫有了身孕,受到的尊宠一天比一天多。武帝召见了她的哥哥卫长君以及弟弟卫青,让他们担任侍中。后来卫子夫长期得到皇上的亲幸,备受宠爱,她共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据。

    当初,当今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娶了大长公主的女儿为妃,他登基为皇帝,妃子就立为皇后了,姓陈,一直没有生孩子。皇上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有大长公主的功劳,所以陈皇后骄横高傲。听说卫子夫经常得到皇上的亲幸,陈皇后非常气愤,好几次要去寻死。皇上也因此而更生气。陈皇后施用妇人惑人取悦的邪术,此事后来被武帝觉察,于是便废了陈皇后,立卫子夫为皇后。

    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是孝景帝的姐姐,她曾多次责备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道:“没有我的功劳,皇帝就登不了基,即位以后竟然就抛弃了我的女儿,他怎么能这样不自爱而忘本了呢!”平阳公主道:“是陈皇后没有生儿子的缘故才被废的。”陈皇后非常渴望能生个孩子,请医生所花费的钱达到九千万之多,然而终究未能生子。

    卫子夫当上皇后的时候,卫长君已经死了,皇上就让卫青当将军,因他抗击胡人立下战功,所以封他为长平侯。卫青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都被封为列侯。至于卫皇后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也因立下战功而被封为冠军侯,号称骠骑将军。卫青则号称大将军。立卫皇后的儿子刘据为太子。卫氏家族以军功起家,有五人被封为侯。

    齐王世家

    朱虚侯刘章二十岁的时候,充满了年轻人的血气魄力,他因刘氏得不到职位而感到愤愤不平。刘章曾侍奉吕后宴饮,吕后让他当酒吏。刘章亲自请求吕后道:“我是武将的后代,请您允许我按军法行酒令吧。”吕后说:“可以。”酒兴正浓的时候,刘章献上歌舞以助兴。过了一会儿又说:“请让我为太后唱首耕田歌吧。”吕后把他当作小孩子一样看待,笑着对他说:“想来应该是你的父亲知道种田的事,你生下来就是一个王子,怎么会知道有关种田的事呢?”刘章对吕后说:“我知道种田的事。”太后说:“那你试着跟我说说种田的事吧。”刘章说:“深耕密种,留苗要稀疏,不是同类,坚决要铲锄。”吕后听了他的话之后,默默不语。又过了一会儿,吕氏家族中有一人喝醉了,就逃离了酒席,刘章追上前去,拔剑将他杀了,然后回来向太后禀报说:“有一个人擅自逃离酒席,我谨按军法把他给杀了。”太后和左右大臣都感到大大地惊愕,既然已经允许他按军法行酒令,也就没有办法治他的罪。酒宴也因此而结束了。自此以后,吕氏家族的人都十分惧怕朱虚侯,即使是同朝的大臣,也都依从朱虚侯。刘氏的声势又逐渐强盛了起来。

    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把她弟弟的女儿嫁给厉王为后,厉王不喜欢他的表妹纪氏女。太后打算让纪氏家族世世代代在王宫受宠,就让她的长女纪翁主到王宫来整顿后宫的秩序,不准其他妃嫔宫女接近齐王,想让厉王喜爱纪氏女。而厉王却趁机和他自己的亲姐姐翁主通奸。

    有个来自齐国的宦官叫徐甲,他进入汉宫去侍奉汉皇太后。皇太后有一个爱女叫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刘氏家族的人,太后更为怜爱她。修成君有个女儿叫娥,太后想把她的外孙女娥嫁给诸侯,于是宦官徐甲就主动请求出使齐国,保证自己一定让齐王上书请求娶娥为后。皇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就派徐甲去齐国传话。当时,齐国人主父偃得知徐甲出使齐国的目的是为了齐王娶王后的事,就趁机对徐甲说:“如果事情办成了,希望您替我说一说好话,我的女儿愿意去齐王的后宫服侍齐王。”徐甲到齐国以后,先把此事向外透露了一番。纪太后听后大怒,说:“齐王已经有了王后,后宫嫔妃也足够了。况且徐甲原本就是齐国的一个贫民,穷困至极才去做宦官,入朝侍奉汉皇室,没做过什么好事,又想来祸害我们的家庭!那个主父偃算是什么东西?竟然也想让他的女儿进后宫!”徐甲非常尴尬,回京却禀报皇太后说:“齐王已经同意娶娥为后了,可是有一种后患,恐怕落得像燕王一样的下场。”燕王就是由于和他的女儿、姐妹们通奸,最近才被论罪处死的,封国也被废,因此徐甲故意用燕王的事来暗示太后。太后便说:“以后不准再提把外孙女娥嫁到齐国的事了。”这件事渐渐传到天子的耳中。主父偃也由此与齐国产生了嫌隙。

    主父偃那时正是天子身边的红人,专断政事,趁机对天子进言:“齐国的临淄有十万户人家,贸易税收每天能达到千金,人口多而且生活富足,生活水平超过了长安,到这种地方做王的,如果不是天子的亲兄弟,就应该是天子的爱子。如今齐王和皇族的关系日益疏远了。”接着他又不慌不忙地怂恿道:“吕太后在世的时候,齐国就想谋反,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孝王差一点也参与叛乱。现在又听说齐王和他的姐姐发生了乱伦的事。”于是天子就拜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并且要他查办这件事。主父偃到齐国之后,就抓紧盘问齐王后宫的宦官中曾经帮助齐王和他姐姐翁主私通的人,命令他们在供词和证据中都要牵涉到齐王。齐王年纪尚小,害怕因此获大罪被官吏逮捕诛杀,就饮毒自杀了。他子嗣断绝,没有留下后代。

    这时赵王害怕主父偃如同废除齐国那般废除赵国,担心他要渐渐地离间汉家骨肉,于是就向天子上书,告发主父偃是因为收取了贿赂以及因与齐国解下私怨,所以才对齐国说长道短。天子也就在不久之后囚禁了主父偃。公孙弘说:“齐王因忧愁而死,没有留下后代,封国的领土已归入朝廷,若不诛杀主父偃,就无法平息天下人对他的怨恨。”天子最终杀死了主父偃。

    萧相国世家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由于他通晓法律且有无与伦比的公正处事的才能,所以曾经担任沛县县令手下的功曹掾。

    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老百姓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护着他。高祖当了亭长后,萧何也常常帮助他。高祖以一名小官吏的身份去咸阳服役,其他官员们都送他三个大钱,唯独萧何送他五个大钱。

    秦朝的御史奉命督察郡政,萧何经常跟着他的上司办事,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于是就让萧何担任泗水卒史,萧何在公务考评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回朝后进言把萧何调回身边,萧何一再坚决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等到高祖刘邦起事做了沛公后,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办公务。沛公进入咸阳后,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府库,瓜分那些金帛财物,唯独萧何入宫首先收集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条文、图书等文献资料,并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项王军队和各诸侯军队在咸阳屠杀焚烧了一番后就离去了。汉王之所以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天下各地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百姓的疾苦等,都是由于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的文献资料的缘故。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于是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的详细经过都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一文里。

    汉王率兵东进,前去平定三秦,萧何作为丞相则留守治理巴蜀,安抚民众,劝导百姓安心生产以供给军队粮草。汉二年,汉王与各诸侯一起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萧何制定了各种法令规章,为汉朝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禀报汉王,得到汉王的允许后,才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有些事来不及禀报汉王,就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等到汉王回来时再向他当面汇报。萧何在关中按照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曾多次打败仗,狼狈逃回来,萧何总是及时征发关中士兵,填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也因此把关中政事全部委托给萧何处理。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长期对峙,这时汉王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丞相说:“汉王自己在战场上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有了怀疑之心。为了您考虑,不如把您的儿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派到前方去效力,汉王必定会更为信任您。”于是萧何采纳了他的建议,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项羽兵败身死,高祖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封赏。由于群臣纷纷争功,所以历时一年多,也没能决定下来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将他封为酂侯,给予他的食邑是最多的。功臣们都说:“我们一个个身披战甲、手执利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经过几十次战斗,我们攻占城池,夺取土地,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而如今萧何并没有立下这样的汗马功劳,他不过是靠着舞文弄墨耍耍嘴皮子,也不参加战斗,为什么他的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答道:“懂得。”高祖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可是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野兽所在的是猎人。而今你们诸位仅是能捉到野兽而已,你们所做的是猎狗的事情。至于萧何,他发现野兽的踪迹,并指明野兽所在,他所做的是猎人的事情。再说诸位大多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发动自己本族的几十个人都来追随我打天下,这份功劳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于是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列侯全都已经受到封赏后,等到向高祖奏请排列位次的时候,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出生入死攻城夺地,身上的伤口有七十处,他的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高祖已经在封赏上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封赏了萧何,现在到排列位次时,就不好意思再反驳大家的意见,但在他的心中仍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关内侯鄂千秋进言道:“各位大臣的主张都是错的。曹参虽然南征北战,有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只不过是一时之间的事情。汉军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损兵折将,大王也独身逃走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常及时从关中派遣新兵来补充前线汉军的缺额,而这些都不用大王下令,他自己就做了,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时刻将几万大军送来以解燃眉之急,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中没有粮草,萧何从关中通过水路运来粮食,使得军粮供应从不缺乏。虽然陛下曾多次失掉山东地区,而萧何却一直牢牢地守住关中以等待陛下回来,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如今即使失去几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能有什么损失?汉室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得以保全的。怎么可以让一时之功凌驾在万世之功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曹参居次。”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将萧何排到第一位,特别恩许他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见皇帝时不必行小步快走的礼仪。

    高祖说:“我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上等的封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但是经过鄂君的讲说后才显得更为显赫。”于是根据鄂君原来就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加封他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个人全都得到了食邑。后来又加封萧何两千户,这是由于高祖过去到咸阳服役的时候,萧何曾多送给他两个大钱的缘故。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军队到了邯郸。平叛还没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了,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这件事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记载。高祖在听说淮阴侯被杀之后,就派人拜丞相萧何做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五百名士卒以及一名都尉做相国的护卫队。大家都来前来祝贺,只有召平来表示哀悼。召平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灭以后,他就沦为平民,过着贫穷的日子,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出来的的瓜味道甜美,所以大家都称其为“东陵瓜”,这是根据召平原来的封号来命名的。召平对相国萧何说:“您的灾祸从此就开始了。皇上统军在外风餐露宿,而您留守朝中,没有遭遇到战事之险,皇上反而增加您的封邑,还派了护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有所怀疑。所以派个卫队来监视您,并不是因为宠信您才这样做的,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然后把全部的家产、资财都拿来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就会高兴了。”萧相国听从了他的建议。高帝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讨伐他,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相国的情况。萧相国考虑到皇上率军在外,就在后方安抚民心,勉励百姓助战,并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捐助军队,就像平息陈豨的叛乱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对萧相国说:“您再这样的话,离被灭族的日子就不远了。您位居相国,论功劳又是第一,您的功劳还能够再多吗?当初您进入关中时就深得民心,至今已有十多年了,百姓都亲附于您,您依旧那么勤勉地治理政务,受到百姓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的威信震慑关中,功高盖主。如今您为何不多买点田地,采取低价买进、高价赊借等手段来破坏自己的声誉?只有这样做,皇上才会放心。”于是萧相国听从了这位客人的计谋,高祖才感到非常高兴。

    高祖剿灭黥布的叛军后回来,有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用低价强买田地房屋达到数千万。皇上回到京城后,相国进见。皇上笑着对他说:“你这个相国竟然是这样‘利民’的!”高祖把百姓的诉状都交给相国,对他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相国趁此机会为百姓请求道:“长安一带地方狭窄,然而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早就因废弃而变得荒芜了,希望您能让百姓们进去开垦种田,让他们只收走粮食,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食料。”高祖大怒道:“相国你大量地收取了商人的贿赂,然后就替他们说话,要来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把相国交给廷尉处治,用镣铐将其拘禁了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侍奉高祖时,上前问高祖道:“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您要这么严厉地把他拘禁起来?”高祖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时,有了成绩就归功于主上,出了差错则都由自己来承担。如今相国收取奸商的一大笔钱财,而替他们请求占用我的苑林,以此来讨好民众,所以我要把他铐起来治罪。”王卫尉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因为这件事有利于百姓而为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分内的事,陛下为什么会怀疑相国是收取了商人的钱财才这样做呢!况且陛下您与楚军相持数年,陈豨、黥布反叛的时候,陛下您又亲自率兵前往平叛,那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跺一跺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再归陛下您所有了。相国不趁着那时为己谋利,如今反而会贪图那些商人的钱财吗?再说秦始皇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才失去了天下,那是李斯替他分担过错的结果,又哪有值得效法之处呢?陛下您为什么会怀疑宰相到如此浅薄的地步!”高祖听了他的话后不太高兴。这天,高祖派人持节赦免了相国。相国上了年纪,平时一向谦恭谨慎,他入宫拜见高祖,赤脚步行谢罪。高祖对他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百姓请求苑林这块地,我却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暴君,而你则是一个贤相。我之所以用镣铐把你拘禁起来,是想让百姓了解我的过错。”

    萧何一向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的时候,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趁机便问道:“如果您故去了,谁能够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下的才德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您觉得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田宅必定会选在贫苦偏僻的地方,盖房子也不修筑围墙。他说:“如果我的后代有贤德的话,就会学习我的俭朴;后代没有贤德,这样的房子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强夺。”

    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其谥号为文终侯。萧何的后代,因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共有四世,每次没有继承人的时候,天子总是再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其他功臣的待遇没有谁能够跟萧何相比。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时只是个从事文职的小官吏,碌碌无为,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等到汉室兴盛,仰仗皇上的余光,萧何谨慎地守卫关中,趁着百姓痛恨秦朝严苛的法律,顺应历史潮流,更改旧法颁布新律。韩信、黥布等人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显得更为卓著。他的地位居于群臣之首,声望延续到后世,能够与闳夭、散宜生等人媲美了。

    曹相国世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