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九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第(1/3)页

    感知篇    第九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祝您身体健康!”

    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

    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作健康呢?

    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

    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而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需要打开的“心结”。

    这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似乎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对营养保健、锻炼强身投入了极大热情,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稳定的情绪、愉悦的精神、坚定的意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论这些变化是否是我们所追寻的,现实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运行。

    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被社会异化,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人类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

    你是否发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渐稀少,人们整日包裹在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你是否感到,竞争的社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我们还必须遵循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于色”,压抑着自己沉重的心情。

    你是否觉得,人们就像一群刺猬,充满敌意地竖着满身的“武器”。

    专家认为,孤独、压抑、敌意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但各有特色。

    有七项标准、十项标准等等,并不统一。

    给心理健康定标准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心理健康不比身体健康,人类迄今还难像检查躯体健康那样检查心理健康。

    躯体健康不健康可以通过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说明问题。

    这些数据通过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一系列的科学检查可以得到。

    而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尚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阶段,并且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民族特点和学术思想等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至今尚无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有哪些?

    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

    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身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而激烈的情绪以及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可导致人的心理失衡。

    因此,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

    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说

    下面的10项心理健康标准,也是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

    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超负荷地工作,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产生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顾名思义,内部因素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原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和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两大类。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又可以细化为遗传因素、化学中毒或脑外伤、病菌或病毒感染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类型。

    (1)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遗传的。

    (2)化学中毒或脑外伤。

    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3)病菌或病毒感染。

    人如果患了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会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例如,如果患有内分泌机能障碍,尤其是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患者往往出现暴躁、易怒、敏感、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

    2.心理状态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旦成型,就可预测其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心理状态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等类型。

    (1)认知因素。

    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言语等。

    (2)情绪因素。

    人的情绪体验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它是多维度、多成分和多层次的。

    经常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稳定而积极的良好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所以,培养良好情绪、排除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大类。

    1.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中小学儿童来说,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冷淡,矛盾冲突迭起等;家庭成员残缺,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还有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其中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严重腐蚀人的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因素中的种种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比如,如果校风学风不良、教育方法不当、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抑郁,精神焦虑,若调适不及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什么是心理年龄?

    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

    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例如如果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1)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2)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吗?

    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

    国际卫生组织(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

    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吗?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

    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

    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

    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吗?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

    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不可变化的吗?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吗?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纪律、道德问题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

    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

    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