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吗? 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心理变态。 这是很大的误区。 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 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 这也是误解。 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一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吗?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 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什么是心理平衡?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 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 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 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关系?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 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 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 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 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 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 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 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心理失衡? 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 不同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 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 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理失衡的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 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诱因。 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外界压力主要是生活压力,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复杂繁重。 我国学者通过对1000多名各种行业人士的调查统计,编制了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项事件都赋予了压力分数。 表p39 该表表述了中国人生活压力事件总体的、共同的特征。 当然,个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对表中项目及分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该表仍是适用的。 根据上表列出的事件,不妨把自己的近期状况对照一下,可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理压力状况,以及时把握调控心理失衡的时机。 怎样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 1.遗忘不快法 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过去的挫折,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忘记。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 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告诉男儿们,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强忍泪水恰恰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种压抑。 因此,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难为情。 4.聊天转移法 研究发现,找个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 闲聊可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闲聊了:电视上有“闲话俱乐部”,报纸上有“闲话专栏”,“闲话”书籍也在满大街地卖。 5.激励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即给自己确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采用激励法时,首先目标要确立得适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 保持心理平衡秘诀是什么?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保持心理平衡有以下几个秘诀: 1.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2.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3.对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是并不一定合适。 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寡欢,实为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4.知足常乐 有时候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荣辱不惊、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6.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7.对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 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也就变得平静。 8.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不利于身心健康。 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9.积极娱乐 积极、适当的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知识和乐趣。 10.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附:测试一: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综合自测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诊断,同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可以检测的。 通过对一些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回答,并进行统计处理,自测者可在相当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量表,国外已经存在许多种,但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外国人的心理健康量表不能拿来套用在中国人身上。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近年来对中国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心研究,主持编制了四个“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特别适用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 对被检查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通常是由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的,但这样终归不及时、不方便。 为了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经常地自测心理状况,及早地自我发现问题,并进行早期自我心理调适,广泛利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要注意,自我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仅可作为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参考,既不要把心理健康测量神秘化,也不要滥用心理健康量表。 下面列出王极盛教授主持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供读者自测,以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有较大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 该量表有十个分量表,反应的心理症状十分丰富,自测者能够准确地判定自己的自觉症状,既适用于青少年,又适用于成年人。 1.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采用5级评分制。 (1)无:自觉无该项问题。 (2)轻度:自觉偶尔有该项问题。 (3)时有:自觉有该项症状,时有发生。 (4)经常:自觉有该项症状,经常发生。 (5)总是:自觉有该项症状,总是存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80个项目,可归类为10个因子。 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如下: (1)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项。 该因子主要反映受试者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敏感等。 (2)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事感觉困难,遇到困难、挫折灰心。 觉得学习、工作负担重与难以完成。 对待环境杂乱脏不能承受等等。 (3)适应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事情、环境、对人不适应等。 (4)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别人对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别人亏待自己,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 (5)情绪失调: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心情不愉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情绪问题。 (6)焦虑: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情发生,心理烦躁、无缘无故紧张、担心自己有病等焦虑症状。 (7)抑郁: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对前途感觉无希望、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愁、生活无意思等抑郁症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