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朱棣:朕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1/3)页

    长平之战是惨烈的。

    不过它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经过长平一战,白起这个名字开始被所有人得知,哪怕几千年后的华夏,白起坑杀四十万的事迹,依然在民间流传,褒贬不一。

    白起为长平之战大规模杀俘之事感觉到内疚,四十万放下武器后的士兵被他活埋,实在是天理难容的罪过。

    或许白起的委屈与内疚是真实的,但是这种冲突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是千百年来无法解答的一个问题,即人道主义和战争的冲突。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大军,这打破了人们所能够容忍的道德底线。

    华夏社会一致坚持“好生之德”,以杀生为恶。

    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礼仪性质的,经常点到为止,但是秦国却鼓励士兵去杀敌,常常按照敌人头颅的数量来获得功勋,因此整个战争打下来往往都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我们总是用“上帝视角”去看待一切。

    这是片面的。

    “上帝视角?这是什么视角?”

    “这天底下真的有上帝吗?”

    “不不不,神权算什么,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

    太宗皇帝李二豪情万丈。

    “白起的做法是对是错,真的难以下定论。”

    “就以以前的秦国来看,那个时代的农耕文明,发展是不完善的,那个时候的生产力也就那样。”

    “俘虏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些人需不需要吃饭?粮食压力大不大?”

    粮食压力,一直是华夏各朝各代的突出问题。

    当年人皇帝辛,为什么要向东向南进行扩张?

    主要原因就是粮食问题。

    小冰河时期,全球气温下降,自然灾害频发。

    这对农耕古国的华夏来说,本来就是毁灭般的打击。

    因此,人皇帝辛在粮食问题的压力下,这才向着更为滋润的东边,更为温暖的南方发展。

    因为这里的气候,更加适合粮食的生产。

    李二继续说道:“粮食问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这帮降军的处理问题。”

    “这么多的人,你就敢确定他们是真心屈服秦国的吗?”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谁又能清楚。”

    “白起的确可以不用当杀神,他可以选择放掉这些俘虏。”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赵军俘虏如果活着回去,他们就会因为白起放了他们而心存感激?还是说会将赵国大地拱手相让?”

    “这都不现实。”

    “这帮俘虏回到赵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调整之后,又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秦国国力哪怕再强大,也不会放任这等威胁因素不管不顾的吧。”

    “杀了他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也算是一种合适的方式。”

    “当然,这般做的结果,就是白起会背负无尽的骂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十全十美。”

    平行时空——大秦。

    “杀还是降?”

    “朕能感受到,武安君白起的心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纠结无比,甚至可能有着深深的无奈。”

    “我秦国当时的那种处境,如何去处理这多出来的几十万降军?”

    “几十万人可不是什么小数目,所需要的资源是巨大的。”

    “再说了,将他们接纳进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他们就会真的服从我大秦的统治了吗?”

    “朕看未必是这样。”

    始皇帝嬴政其实很能理解白起的做法。

    即使是他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

    “据朕得知,在当时那个时代,我秦国军律规定了,只有斩杀的敌人部队首级数量超过了自己的军队死亡人数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奖励,不然的话就要受到处罚。”

    “这也就是说就算秦军打胜了,但是自己的军队死亡的人数比敌人死亡的人数多,不但不能受到恩赏,还要被定罪。”

    “赵军当时就死了五万人左右,而当时我秦军却死了大概有二三十万的人,所以说武安君白起虽然打胜了赵国,但是我秦国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白起最终下令还是杀了这些战俘,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避免被责罚,并且还可以鼓舞士兵杀敌。”

    “当然,这都是朕的猜想罢了,具体究竟如何,是武安君自己想杀,还是秦昭王的命令,这都不得而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