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 第一章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是什么?-《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第(3/3)页

    为什么会对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有这样的偏见呢?

    一方面,这与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

    中国人比较顾及面子,认为有了心理困扰是不光彩的事,倾向于自己解决,如果大摇大摆地去心理咨询,就会被人说成是精神病了。

    另一方面,和媒体的误导有关。

    为了谋求利润,媒体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和炒作心理变态。

    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接触心理学的,很难逃出这种误导。

    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便是典型,如《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描绘了心理变态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应该对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这种偏见负很大责任。

    人们也常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在一起。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是医生。

    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失常的人,即所谓“变态”的人,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

    和其他医生一样,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使用药物;与此不同,尽管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心理学就是解梦分析吗?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

    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做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

    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好莱坞的电影对此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例如《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的来源。

    《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绩斐然,使精神分析题材开始在电影中盛行。

    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

    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仅仅是心理学热带雨林中的一株树木而已,怎么能等同于整个雨林呢?

    心理学知识是一般常识吗?

    很多人对心理学研究很不以为然,觉得心理学家成天搞来搞去,搞出来的不过是些尽人皆知的简单常识。

    这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误解。

    心理学知识是来源于一般生活的,但并非一般常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一般常识所能够解决和理解的。

    你不相信?

    下面证明给你看。

    试着回答下面几个常识性问题,体会一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有什么区别。

    1、做梦用多长时间?

    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

    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

    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

    1.一秒钟的几分之一;

    2.几秒钟;

    3.一两分钟;

    4.若干分钟;

    5.几个小时。

    2、牛奶一样多吗?

    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

    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

    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

    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仍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坛子。

    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坛子里的牛奶多?”

    瑶瑶的可能回答:

    1.瓶子里的多;

    2.坛子里的多;

    3.一样多。

    下面是心理学上的答案:

    做一个梦要用若干分钟,而且每个人每天夜里都会做好几次梦。

    看到这个答案你可能会很奇怪,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梦或梦没那么多。

    这是因为你将梦忘记了,或只记住了醒来之前的那个梦里的一些片段。

    研究梦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明,梦中所发生事情的持续时间几乎和这种事情现实发生所持续的时间相等。

    瑶瑶会认为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多。

    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七岁左右才会明白同一瓶牛奶不管倒到哪里体积是不会变的。

    瑶瑶只有五岁,当她看见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牛奶液面高很多时,便会认为是瓶子里的牛奶较多,除非她不是一般的儿童。

    “一斤棉花和一斤泥土相比,那个更重呢?”

    恐怕这个问题,瑶瑶也是回答不了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