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史记》
第(1/3)页
绛侯周勃世家
文帝即位之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一个多月后,有人劝周勃道:“您已经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又受到了丰厚的封赏,处于尊贵的地位,受到这么多的宠信,时间长了,就会有灾祸降临到您身上的。”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非常危险,于是就向皇上谢罪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一年多后,丞相陈平去世。皇上又让周勃当丞相。过了十几个月后,皇帝对他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非常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回封国去吧!”于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位,回了封地。
回到封地后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都害怕自己会被杀害,常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在会见郡守和郡尉的时候也要带着武器。此后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谋反,皇帝就让负责刑狱的廷尉处理这件事,廷尉又把这件事交付长安的地方官处理,长安的刑狱官逮捕了周勃,对他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如何作答。狱吏渐渐地欺凌他,侮辱他。周勃拿出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字提示他:“让公主出来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是周勃的大儿子胜之的妻子,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公主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时所得的赏赐全都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待到案子进行到紧要关头,薄昭替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做谋反的事。文帝来看望太后的时候,太后随手抓起一块头巾来扔向文帝,对他说:“绛侯原来身挂皇帝赐给他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个时候反叛,如今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他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道:“狱吏刚好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去。”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去赦免绛侯,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后说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不知道狱吏是这么尊贵啊!”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任命宗正刘礼做将军,在霸上驻军;任命祝兹侯徐厉做将军,在棘门驻军;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做将军,在细柳驻军,以便防备匈奴人的入侵。皇上亲自去军营尉劳军队。皇上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后,一直乘马奔驰进入营门内,将军及下属官兵都去骑马迎进送出。之后皇上前往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身披铠甲,手持兵刃,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前导人员先到军营,却不能进入。前导人员说:“天子就要到了!”把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我们将军下令‘在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不久后,皇上到了,又不能进入军营。于是皇帝便派人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这样亚夫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把守军营大门的官吏对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立下规定,军营中不准驱马奔驰。”这时,天子就拉着缰绳缓缓地行进。等到营中时,将军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道:“身穿盔甲的将士不能大礼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深深地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严肃庄重,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官兵致意。而后派人向周亚夫致谢道:“皇帝特地来致敬慰劳将军。”完成慰劳军队的礼仪后离去。皇上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的神情。文帝说:“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呀!之前在霸上和棘门看到的军营,简直就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极有可能受到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容人去侵犯他呢!”天子称赞了他很久。一个多月后,三支军队都被撤除了。文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中尉。文帝在弥留之际告诫太子:“如果将来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能够担当领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窦太后对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被封侯了。”景帝推辞道:“起初先帝都没有封南皮侯(窦彭祖)、章武侯(窦广国),是等到我即位之后才将他们封为侯的。现在还不能将王信封侯啊。”窦太后说:“君主们应该各自按照不同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仍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为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窦彭祖反倒被封为侯了,这件事令我感到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将王信封为侯吧!”景帝说:“封侯这件事需要与丞相商议一下。”景帝就与丞相商议这件事,周亚夫说:“当初高祖皇帝规定‘非刘氏家族的人不能被封为王,没有立下功劳的人不能被封为侯,谁不按这个规定执行,就让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虽然王信是皇后的哥哥,但他并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定的。”景帝听了后没有说什么,只好作罢。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前来投降汉朝。景帝想要给他们封侯,以鼓励后来人前来投降。丞相周亚夫说道:“那几个叛徒背叛了他们的君主来投降陛下,如果陛下封他们为侯,那还怎样去责备那些不守节义的臣子呢?”景帝说:“不能采用丞相的建议。”于是把唯徐卢等五人全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称病,退居家中。
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而被免去丞相一职。不久后,景帝在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给他。酒席上只放了一大块没有切碎的肉,也没放筷子。条侯内心不满,转过头就叫主管宴席的官吏给他拿筷子来。景帝看到此景后笑着说:“这些还无法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来向皇上谢罪。皇上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宫去。景帝目送他走出去后,说:“这个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当少主的大臣啊!”
没过多久,条侯的儿子从专门做后宫用品的工官尚方那里,为父亲买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非常辛苦,可是却不给他们工钱。当雇工们知道他是在偷买皇上用的器物时,一怒之下就上书告周亚夫的儿子要谋反,这件事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们的上书呈给景帝,景帝将此事交给官吏查办。官吏照着文书上所列罪状一一责问条侯,条侯却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道:“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廷尉责问道:“您是想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器物都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纵使您不在地上造反,也是想要去地下造反吧!”狱吏的逼迫越来越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要自杀,被夫人制止了,因此没有死成,于是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由于五天没有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废。
周亚夫的爵位断绝了一年后,景帝改封绛侯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由他来接续绛侯的爵位。平曲侯封侯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共侯。他的儿子建德继承爵位。十三年后,周建德做了太子太傅。由于所献的供祭祀用的黄金品质不佳,元鼎五年被判有罪,封地被废。条侯周亚夫果真是饿死的。他死后,景帝就封王信为盖侯了。
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当初为平民的时候,是一个粗陋朴实的人,他的才能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他跟随高祖平定天下,身居将相的尊位,吕氏宗族想要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使国家恢复安定,即使是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呢!周亚夫用兵,一直保持威严郑重,坚韧不拔,即使是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又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过于自满而不虚心学习,能奉守节操但不知道恭顺,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令人悲伤啊!
伯夷列传
学者们阅读的书籍虽然很广博,但还是要从“六艺”里才能考察出真实可信的根据。《诗经》、《尚书》的记载虽然残缺不全,但还是能够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献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将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各方州牧都来推荐他,这才把大禹放在一定的官位上加以考察试用。在他任职几十年,有了卓著的功绩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就表示,天下好比贵重的宝器,而帝王是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传天下才要如此郑重审慎啊!但有的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肯接受,还以此为耻辱,逃走隐居起来了。到了夏朝,又出现卞随、务光也这样。”这又如何对他们进行解说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听说山上可能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述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的顺序,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讲得非常详细。我认为我听说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为高尚的,但是关于他们的事迹,经书里连大略的文字记载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之情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找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叔齐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记载的散佚的遗诗,我又感到很诧异。记载他们事迹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赡养老人,推想姬昌应该是个贤明的人,为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等到他们到了姬昌那里,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姬昌为文王,并将其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谏诤道:“您的父亲死后还没有被安葬,您就发动战争,能称得上是孝顺吗?身为臣子,您去杀害君主,能称得上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两个。太公吕尚说:“他们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去了。待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祸乱后,天下人都归顺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归顺周朝是一种耻辱,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隐居,靠野菜充饥。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为:“登上西山啊,采摘薇菜充饥。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这是错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一去不返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只有一死啊,我们的命运如此可悲!”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中看,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公正而没有偏心眼儿的,总是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好人呢,还是不算好人呢?他们积累仁德,品行高洁到这种程度,最终却饿死了!此外,孔子七十名高徒里,只有颜渊被孔子推重为好学之人,然而颜渊常陷于穷困之中,连粗劣的食物都不嫌弃,但还是填不饱肚子,终于短命而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答,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害无辜的人,他吃人肉,残暴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横行天下,竟然长寿而终。这遵循的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而易见的事例啊。如果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道、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却能终身安逸享乐,过着世代不绝的富裕优厚的生活。而有的人呢,选好地方才肯落脚,有了适宜的时机才肯说话,不走歪门邪道,不公正的事情决不发愤去做,像这般小心审慎却遭到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为此深感困惑。倘若说到天道,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孔子说:“主张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事情。”也就只有各人按着各自的意志去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可以求得,即使为此做个执鞭赶车的人,我也愿意去做;假如不可寻求,那还是去做我喜欢的事吧。”“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最后凋谢的是松柏。”整个社会混乱污浊之时,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难道不正是因为有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出另一些人是那么轻视富贵安乐吗?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直到死,名声都没有流传在外。”贾谊说:“贪婪的人为了钱财而死,刚烈的人为了声名而死。浮华的人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则贪生而讨厌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事物,就会互相映照,同一类的事物,自然会互相感应。”“云随着龙吟而飞腾,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制定规则,才使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但只有受到孔子的称赞,他们的名声才会更加显赫。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只有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会更加显著。居于山野之中的隐士也是如此,要么合乎时宜地进取,要么合乎时宜地退居,如果名声埋没而得不到显扬,那该多么可惜啊!普通百姓要砥励德行,树立自己的名声,如果不依靠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又如何能扬名后世呢!
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早死了,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时运来时就应该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应该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德行很高,但看容貌却像一个愚钝的人。把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吧,把您做作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抛弃吧,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没有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只有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之后,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我知道鱼能游;我知道兽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上天的。我今天所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一条龙吧!”
老子研究有关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声匿迹,不求闻达为主旨。他在周朝的都城住了很久,见周朝王道衰微了,于是便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地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总共五千多字,然后老子才离去,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写了十五篇文章,阐述了道家的作用,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可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二百多岁,这是由于他能修道养心,所以才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在会见秦献公的时候,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融合,合了五百年就会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以后,就会有称王称霸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才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是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是段干。李宗的儿子是李注,李注的儿子是李宫,李宫的玄孙是李假,李假在孝文帝时代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做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为这个缘故,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了。
世人若信奉老子学说就会贬斥儒家学说,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会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会趋于化;清净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是虚无的,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种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中,有很多微妙难懂的措辞。庄子远离道德,纵意畅言,但其学说的要点也还是归于自然。申子勤奋自勉,致力于循名责实之学。韩非子以法度为依据,决断世事,明辨是非,用法到极点就变得严酷苛刻,绝少施恩。他们的主张都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是最为深邃旷远的。
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儿孙。齐景公的时候,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地区,齐军都大败。齐景公为此而深感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举荐田穰苴道:“虽说穰苴是田家的妾所生之子,可是他这个人的文才能使大家归顺;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用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讨论军国大事,谈后齐景公感到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做了将军,令他率兵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地位一向卑微,君王您将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使我位居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我,百姓也不会信任我,人的声望若是轻微,权威就难以树立,希望您能派一位深受君王宠信、深受众人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可以服众。”于是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前去做监军。
穰苴辞别了景公后,便和庄贾约定:“我们明天正午在军门会合。”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了军门,立起了计时用的木表和漏壶等着庄贾。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觉得率领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无须特别着急;他的亲戚朋友给他饯行,留他喝酒。已经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来。穰苴就放倒木表,摔破漏壶,进了军营,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纪律。等到他部署完毕,已是傍晚时分,庄贾这时才来。穰苴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庄贾报歉地解释道:“我的朋友亲戚们为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纪律后,就应该忘记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的紧急关头时,就应该忘记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国侵略已经深入内地,国内到处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风餐露宿,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好觉,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性命全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说什么送行呢!”于是穰苴把军法官叫来,问道:“按照军法,对约好时间却还是迟到的人该怎么处置?”回答道:“应当斩首。”庄贾非常害怕,派人飞马禀报齐景公,请求景公搭救。报信的人走后不久,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并在全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感到震惊,非常害怕。过了好长时间后,齐景公派来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使者策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外作战,有时可以不接受国君的命令。”又问军法官道:“驾着车马闯入军营,军法上是怎么处置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感到异常恐惧。穰苴说:“不能斩国君的使者。”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在左边驾车的马,向全军巡行示众。又派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此事,然后就出发了。对于士兵们安营、掘井、立灶、饮食、求医吃药这样的事情,田穰苴全都亲自过问并慰问他们。还把专为自己这个将军而用的物资粮食全都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同士兵平分粮食,还特别照顾体弱有病的人。三天后穰苴重新整顿军队。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跟着他一同奔赴战场,争先恐后地为他而战。晋国的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撤回了军队。燕国的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后,也将军队撤到黄河北岸,因而分散松懈,于是此时齐国的军队趁机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然后带兵凯旋。
大军还没回到国都,穰苴就解除了战时的装备,取消了战时的法令。宣誓立盟之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文武百官到城外去迎接他们,按照礼仪慰劳将士们之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召见了田穰苴,尊封他为大司马。从此,田氏在齐国就一天天地显贵起来。
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等一班人忌妒他,就在齐景公面前中伤他、诬陷他。齐景公免了他的官职,穰苴得病后死去。田乞、田豹等人因此而怨恨高氏、国氏家族的人。此后,田常杀死齐简公,把高氏、国氏家族全部诛灭了。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便自立为齐威王。他用兵打仗大显权威,大多是模仿穰苴的做法,各国诸侯都来朝拜齐国。
齐威王派大夫研究讨论古时候的各种《司马兵法》,将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放在里边,因而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说:我读《司马兵法》时,感到它宏大广博,深远到不可测度。即便是夏、商、周三代的战争,也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内涵,像现在说穰苴的文字类似于《司马兵法》的文字,也未免是过分褒奖了。至于说到田穰苴,不过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诸侯国领兵打仗,怎么能与《司马兵法》相提并论呢?世人既然这么推崇《司马兵法》,因此我就不再评论了,只写下这篇《司马穰苴列传》。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