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中英科学合作馆】-《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3)页
历史上,李约瑟实在找不到房子,只能借用英国大使馆的偏房办公,狭窄破旧极不方便。直到抗战都快胜利了,政府拨款修建的办公楼才正式落成。
周赫煊说:“至于翻译人才那就更好办,中国现在有很多知识分子失业,只要在报纸上登载招聘信息即可。”
李约瑟又说:“我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周先生能够在这个机构担任职务。”
“没问题。”周赫煊爽快答应。
李约瑟即将创办的这个机构叫做“中英科学合作馆”,抗战期间为中国科研机构购买了大量物资。比如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急需的稀有气体,北平研究院急需的光学玻璃,西南联大物理学家们急需的高速电子振荡器,四川农业实验站急需的秋水仙碱等等。
购买这些物资所需要的钱,基本上都由李约瑟垫付,英国政府给了一万英镑的初期经费。并且运输也是个大难题,需要走驼峰航线空运,有时候出现意外还会机毁人亡。
数年间,李约瑟访问了中国10个省,2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表演讲200多次,行程二万五千公里以上。
为了让中国学者读到西方书籍文献,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李约瑟还请英国的朋友发起募捐,英国人民通过中英科学合作馆捐赠了超过7000英镑的书籍。后来经费和运输都很紧张,李约瑟干脆把科学期刊以微缩胶卷的方式运到中国,光是这些“胶卷杂志”就有167种。
最危险的一次,李约瑟亲自给河南大学运送书籍,结果半路上遇到日寇,科技书刊全部被侵略者焚毁。李约瑟侥幸逃生,非常沮丧,因为河南大学虽然在山洞和破庙里办学,但科研师资力量一流,却连一本科技书刊都没有。
李约瑟和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工作还不止这些,他们共推荐了138篇中国论文到西方发表,安排了30多位文化、科研人员去英国访问交流,协助教育部选送了67名中国留学生赴英深造。
正是李约瑟所作的努力,让抗战期间的中国科学界重新与世界取得联系,加快了抗战前后数年中国的科学发展速度。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约瑟在英国大使馆和周公馆之间来回奔波,在周赫煊的帮助下完成了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筹备事宜。
第(2/3)页